點心

叉烧包

叉烧包又名為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 是一道很著名的点心。它具有代表性之一的點心。叉烧包是其中一种最常见和最受欢迎的饮茶点心,也很受小孩子欢迎。在广东,叉烧包不仅是一种小吃,它还象征着团结和谐。有的说是从叉烧包的外包内陷结构上体现包容的意思。我喜愛學校在冬天時賣熱騰騰的叉烧包,因為它常常帶我溫暖。小時候第一次吃叉烧包時間,已經被它的外表的吸引著我。我覺得它的外包好像一個花在開花。

小笼包
小笼包也简称為小笼或上海称小笼馒头。小笼包是從中国上海南翔镇開始流行。小笼包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著名的河南王樓「山洞梅花包子」,傳說靖康之变以后由北宋皇室以「灌浆馒头」之名帶入江南后演变而来,与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灌汤包系出同门。近代小笼包,大多指起源于上海南翔镇的小笼馒头南翔小笼馒头是由上海南翔镇日华轩小吃店店主黄明贤在清同治十年(1871年)首创的,原名小笼大肉馒头,又称南翔大馒头,他认为小巧玲珑的小笼包被称为大馒头,能使食客产生强烈的反差并生趣意。在工艺上,黄明贤用不发酵的精面粉为皮,采用手工剁成的猪腿精肉为馅料,肉馅里还加上肉皮冻。小笼包一经面世就受到了食客的青睐,成为一款老少咸宜的小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黄明贤儿媳的表弟吴翔升又在上海县城城隍庙开设了长兴楼售卖小笼馒头,这也是南翔馒头店的前身。
小籠包體積比一般的包子細小 。餡料包括豬腿肉,及由用鸡汤煮猪肉皮而成的肉皮冻拌入, 也常在包裡灌入上湯;南翔小籠包还会在馅料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包時的皮要薄,摺紋亦甚為講究,一般以14個摺紋或以上為佳,「坐着似口鐘,挾起像燈籠」的標準, 包好後的小籠包放入圓形竹籠中蒸熟。
传统小笼包的制作共有九道工序,分别是和面、醒面、压面、搓条、摘胚、揉胚、擀皮、包馅、烹蒸。小籠包蒸熟後皮呈半透明,形如荸荠,裡面則有豐富的湯汁,食用時可加一點醋,或拈鎮江醋、薑絲。一些店家會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制作成「蟹粉小籠包」,或添加春竹、虾仁等餡料制成「虾仁小籠包」。如今在超市,还出现了可用微波炉加热的速冻小笼包。

咕嚕肉

咕嚕肉或作咕咾肉、甜酸肉或古老肉,是一道中國粵菜,以甜酸汁及豬肉煮成。這道菜是歐美人士最熟悉的中國菜之一,因此廣見於中國以外的唐人街的餐館。咕嚕肉的名稱有兩個傳說。第一個傳說指由於這道菜以甜酸汁烹調,上菜時香氣四溢,令人禁不住「咕嚕咕嚕」地吞口水,因而得名。第二個傳說是指這道菜歷史悠久,故稱為「古老肉」,後轉化成「咕嚕肉」。
咕嚕肉通常會使用豬的脢頭(豬肩)肉。配料有青椒、紅椒、洋蔥及菠蘿。「咕嚕汁」則以茄汁、山楂、砂糖及檸檬汁等煮成。咕嚕肉的烹調方法,是將豬肉切件醃味,然後沾上生粉,放進油鑊炸至金黃色,再將炸好的肉連同配料和咕嚕汁炒成。
由於清朝時歐美人士在中國最先接觸廣東地區,也順理成章最先接觸粵菜,加上他們喜愛甜酸的口味,因此咕嚕肉深受他們歡迎。另一方面,廣東人亦是最早僑居歐美地區的中國人,並於當地開設粵菜餐館,更使咕嚕肉普及起來。現時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很多餐館,都有咕嚕肉的供應,通常會附送白飯或炒飯。
另一方面,香港的酒樓、茶餐廳及快餐店等食店,咕嚕肉亦是一種很常見的菜式。

燒賣

燒賣是一種以燙麵為皮帶餡上籠蒸熟的麵食。燒賣源起元代大都,一說内蒙古,現在中國内蒙古、北京、天津、東北、山西、廣東、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均有分布。

餡料
糯米、蘿蔔、白菜、瘦豬肉、雞肉、蝦肉等
調味的魚露、味精。吃時配以醋、蒜絲

命名
燒賣何以得名? 這兩個字看起來和食物沒啥關系
有人說是因為燒賣皮薄,若是放涼了就會裂開,所以要趁燒熱時販賣。
也有人說,因為燒賣的麵皮面積最少,所以本名原叫「稍麥」,日後才轉體為「燒賣」。